鬼故事有声书(有声书维华演播的民间鬼故事)
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女一号,罗丝娜是《塞维勒的理发师》中的女主角。
《塞维勒的理发师》是博马舍的重要作品,1772年就定稿了,1775年正式公演。
王实甫的《西厢记》演出时间没有详细记录。王实甫的生卒年代也不详,根据仅有的资料推算,他大约生活在公元一二一〇年到公元一三〇〇年期间。因此,也可以说《西厢记》在一三〇〇前就已经演出了。
一个18世纪的作品和13/14世纪的作品有可比性吗?我大胆的推测,如果它们之间有传承性呢?
张沛在比较文学基础读本的导言中指出:一般说来,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对异质文化及其语言载体的译介与阐述(包括评论、改写等等)……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家翻译和阐发外国文化(如伏尔泰根据马约瑟神父翻译的元杂剧《赵氏孤儿》而创作的《中国孤儿》……)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在启蒙运动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对中国的古代文化和儒家学说极为称赞,并利用来反对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博马舍自称是伏尔泰的学生。
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取材于元代纪君祥的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纪君祥和《赵氏孤儿》远没有王实甫和《西厢记》有名。这让我脑洞大开:法国巴黎作为那个时代的文艺之都,是欧洲各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向往的艺术圣地;法国民族是个崇尚个性解放、向往自由爱情、追求浪漫时尚的民族。他们应该不会对《西厢记》这样一出自由恋爱、皆大欢喜、大团圆结局的爱情故事熟视无睹。他们会怎样翻译这部元杂剧呢?
从百度上搜索《西厢记》法译本,出现的是法国籍犹太汉学家儒莲(1797——1873)的法译本。可惜我对外语是十窍通九窍——一窍不通,无法得知再将这个书名翻译成汉语是什么意思。我想,如果我精通法语,我会怎么翻译这部名著呢?题目一《发生在西厢房的爱情故事》;题目二《普救寺一个穷书生的爱情奇遇记》;题目三《一个女孩子追求爱情,她的母亲防不胜防的故事》。
我想,博马舍说不定在巴黎的书店或图书馆看到过《西厢记》的法译本,他马上被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吸引了,他说不定动了写一部法国版《西厢记》的念头呢?
博马舍自称是伏尔泰的学生,伏尔泰是不是曾经在文学上给他作过不同程度的指点呢?我们不得而知。以伏尔泰对中国文学的喜爱和博马舍对伏尔泰自认门生的关系,我脑海中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场景——博马舍与伏尔泰探讨《西厢记》——是我杜撰的,我想,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吧!下面,是我虚拟的他们讨论的场面:
博马舍(以下简称博):老师,我找到了一本神奇的故事,使我有一种创作的冲动。您要不要看一下?(给伏尔泰递《西厢记》)。
伏尔泰(以下简称伏):(接书,随便翻了翻,合上书)哦!China,一个古老的帝国,一个神奇的国度,一座文学艺术源泉的富矿。哦,亲爱的博,你有志于探索这座艺术宝库,我相信你能够给我带来惊喜。好作品是需要慢慢咀嚼的,我不能现在就给你任何建议。
博:老师,我明天再来。
(第二天)
博:老师,早安!
伏:谢谢你给我带来这么好的书。太精彩了!太精彩了!亲爱的博,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博:(怯怯的)老师,我想写一部法国的《西厢记》。
伏:好想法!好想法!我们现在正致力于一场启发民智的启蒙运动 。我们太需要外力来推动我们的运动了,诗歌、小说、音乐都是很好的表达形式,在巴黎,戏剧仍然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博,谈谈你的构思,看我能不能够给你提一点小小的建议。
博:(受到鼓励后的神采焕发)老师,我的初步设想是:首先是个爱情故事,要设置对立面,人物不要太多,要有趣,大众喜闻乐见……
伏:想法不错,我谈一下我的建议。
第一,故事背景最好设置在国外,观众一般都有猎奇心理,喜欢外国情调。
第二,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厢记》的人物设置,你最好给男主角配置一个助手,这个助手应该是第三等级的现代人,他应该足够机智、幽默、风趣,能够让观众发出会心的微笑。那个小婢女啊,有雄辩家的遗风,太泼辣、太能说会道了。你给男主角配置的助手要能够和她并驾齐驱或一决高下,这个人物就一定能够成为典型,我预祝你的成功。
第三,(伏尔泰大笑,博马舍愕然,伏尔泰摆摆手,擦掉笑出的眼泪)别!别!博,不是笑你。我突然想起了那个可怜的相国夫人,她千方百计的要阻止女儿的自由爱情,却一败涂地,这是老朽、陈腐对年轻、追求个性解放的战争。从这场战争一开始就注定了她没有胜算,(摇摇头)防不胜防啊!你作品中也一定要有冲突点,不要让主人翁太容易得到战利品。荷马的不朽史诗《伊利亚特》中,希腊联军与特洛亚之间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战争,主因就是为了一个美丽的女人海伦。你也可以为你的男主角设置一个对立面,他们之间也是进攻和防守的关系,也要达到防不胜防的效果,这样,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第四,崔莺莺,《西厢记》中的女主角,她注定要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不朽形象。你千万不要试图模仿,那只能拾人牙慧;也不要全套照搬——别人的衣服再华丽,你把它搬到自己的衣服上,那也只是个补丁,反而影响你衣服的整体风格。或许,将这个形象弱化,才是你的最佳选择。
怎么样?像不像一个博导与他的博士生关于毕业论文的一次谈话?
依我的看法,《塞维勒的理发师》与《西厢记》在故事架构、人物设置、戏剧冲突上都有相似之处,与上面我虚拟的伏尔泰与博马舍之间的谈话若合符节。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塞维勒的理发师》又名《防不胜防》,讲的是一个名叫阿勒玛维华的西班牙贵族追求贵族少女罗丝娜的故事。
《西厢记》则讲的是穷书生张君瑞追求相国小姐崔莺莺的故事。
《塞维勒的理发师》中,攻城略地的一方是阿勒玛维华伯爵。
严防死守的一方是霸尔多洛医生。
《西厢记》中的进攻方是张君瑞。
防守方是相国夫人。
再看进攻方的同盟军。
阿勒玛维华的帮手是他原先的仆人,幽默风趣、智计百出的费加罗,他是租住在霸尔多洛家的房客,也方便他给阿勒玛维华透露各种情报。
张君瑞则是取得了崔莺莺的婢女,俏皮活泼、言语泼辣、机智勇敢的小红娘的同情。她本来是相国夫人派来监视崔莺莺的,她后来临阵倒戈,反而成了给张生、莺莺传简递信的双料间谍。真应了那句话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相国夫人是比霸尔多洛更防不胜防啊!
再看男主角的出场。
阿勒玛维华伯爵是因为在马德里的普拉多(马德里著名的林荫大道)看到了一个像天仙那么美的少女,他从马德里赶到塞维勒,每天在罗丝娜住宅旁的一条街道逡巡,就是为了在罗丝娜开窗的时候偷看一下罗丝娜。
张君瑞本是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欲往上朝取应的书生。在普救寺巧遇崔莺莺后,他功名也不要了,寄寓在普救寺,温习功课是假,偷看莺莺是真。
《西厢记》中因孙飞虎围寺、白马将军杜确解围,给张君瑞追求崔莺莺铺平了道路。(与军人有关)杜确是张生的朋友。
《塞维勒的理发师》中,费加罗要伯爵换上骑兵服装,带一张住宿证,找上医生的门,他不得不招待您住宿。伯爵装的是王子联队的骑兵,联队长是伯爵的朋友。
我不觉得这是单单的巧合。
大家有没有看出一点端倪来?从故事架构、人物设置等等,有没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
霸尔多洛费尽心机想要和自己的被监护人罗丝娜结婚:对外宣称罗丝娜已经和自己结婚;他把临街的窗户都钉死了——为了不让罗丝娜与外界接触,也不让外人看见罗丝娜;他让仆人青春、警觉监视罗丝娜……他的防御战实在打得不错,却在最后一败涂地,应了防不胜防这句话。
《西厢记》也是一场进攻和防御的战争,进攻的一方是穷书生张君瑞,防御的一方是相国夫人崔郑氏。相国夫人比霸尔多洛做得更绝——钉死窗户,不能阻止人的思绪外飞;相国夫人却是用封建礼教来束缚崔莺莺的思想,她连黄莺儿做对、粉蝶儿成双也怕女儿见了也会春心荡——这是从心灵上加了把锁,远比钉死窗户来得彻底。霸尔多洛派仆人青春、警觉监视罗丝娜,毕竟不能形影不离;相国夫人派红娘监视莺莺,那当真是如影随形,防范措施又比霸尔多洛高了一个级别。她的失败,更表现了防不胜防的无奈。
在《塞维勒的理发师》中,博马舍对罗丝娜这个女主角确实是作了弱化处理的。罗丝娜除了从伯爵口中形容像天仙那么美外,没有更多的描写。
赞美女人的词汇真够贫乏的——像我小时候看过的《小五义》、《续小五义》什么的,说女人美就一律是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单不单调啊?
女人的美要赞美起来真的数不胜数。
哈代在《还乡》中赞美游苔莎的头发黑,用的是仿佛整个一冬的阴沉暗晦,都不够作出那么一片乌云欲倾的神情;赞美她面容的娇美与头发的乌黑相得益彰是这样写的:仿佛忧愁的残夜,依傍西天的晚霞。
冯至有一首诗:
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真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
它在想着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哲理故事: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诗人用蛇这个令人恐怖的意向代表自己的寂寞,诗人在寂寞中怀念的是什么呢?是他心目中的女神头上的浓郁的乌丝。诗人在这里只赞美了女人头发,读者却可能从中看到,这个女人一定是个极美的女人。
一头漆黑的长头发,确实能够给女人的美增色不少。改革开放前,女孩子在衣服上的选择并不多,可能她们也知道自己头发的魅力吧,在我下放的农村,不少姑娘在劳累了一天后,吃过晚饭后,会披着一头刚洗过的乌黑的头发,在乡间游荡,给当年还比较落后的乡村增添一些靓丽的色彩,我记得当年知青唱过的一句歌词像一位散发的少女在睡梦中,这种诗意的美感,至今仍印记在我的脑海。
《西厢记》却运用各种手法,多层次的描写了崔莺莺的美。我自信世界名著还是看得比较多的,我觉得除开莎士比亚外,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通过巴萨尼奥对鲍西娅的赞美,已经达到了赞美女人的极致。我们来看看:
耀眼的门德尔松:弗里克斯门德尔松是德国19世纪群星璀璨的音乐家中甚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有一次他访问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特意在白金汉宫为他举行盛大的招待会。其间女皇当众赞誉:仅凭《伊塔尔兹》一曲,就足以证明门德尔松是音乐奇才。女皇接着表示,她本人是如何如何对《伊...
巴萨尼奥:这里面是什么?(开铅匣)美丽的鲍西娅的副本!这是谁的的神化之笔,描画出这样一位绝世的美人?这双眼睛是在转动吗?还是因为我的眼球在转动,所以仿佛它们也在随着转动?她的微启的双唇,是因为她嘴里吐出来的甘美芳香的气息而分裂的;唯有这样甘美的气息才能分开这样甜蜜的朋友。画师在描画她的头发的时候,一定曾经化身为蜘蛛,织下了这么一个金丝的发网,来诱捉男子们的心;哪一个男子见了它,不会比飞蛾投入蛛网还快地陷下罗网呢?可是她的眼睛!他怎么能够睁着眼睛把它们画出来呢?他在画了一只眼睛以后,我想它的逼人的光芒一定会使他自己目眩神夺,再也描画不成其余的一只。可是瞧,我用尽一切赞美的字句,还不能充分形容出这一个画中幻影的美妙;然而这幻影跟她的实体比较起来,又是多么望尘莫及!
大家看,巴萨尼奥先从鲍西娅的眼睛开始,然后是嘴唇、头发、再归结到眼睛,各种赞美的语言绝不空洞、重复、单调,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满了韵律感。最后归纳:这画像和她的实体比较起来,又是多么的望尘不及。
《西厢记》中对崔莺莺的赞美又手法多样,我们来看看:
崔莺莺与红娘从佛殿经过,正被张生撞见,张生觉得是撞着五百年前的风流孽冤。
【元和令】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只叫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应该是她,原文如此)那里尽人调戏嚲着香肩,只将花笑撚。(亸:下垂意,亸着香肩,即双肩下垂,也就是溜肩,俗称美女肩)
【上马娇】这的是兜率宫,休猜做了离恨天。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貼翠花钿。
…………
如果一直这样引用原曲牌,不太喜欢古典文学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比较枯燥,我用现代白话文夹杂原文作些介绍。未语人前先腼腆,是说崔莺莺没有说话前,在别人面前已经娇羞了;樱桃红綻,形容她红润的小口;玉粳白露是形容她牙齿细白。
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
这句唱词前是因为普救寺的和尚法聪在告诫张生:不要惹事,河中开府的小姐已经去远了。张生的感慨。
这里说明张生对莺莺的美已经推崇到了极致。
《西游记》中的白骨精、金鼻白毛老鼠精什么的;封神榜中的九尾狐狸精、玉石琵琶精,包括现在的女人骂小三:你这个狐狸精,臭妖精……这些人物应该还可以算美吧,但都带有一点妖气、邪气。你看,社会上有些泼妇,长相本来不错,可吵起架来,柳眉倒竖、星眼圆睁、声振屋瓦。旁人看来,应该摇头的多吧——真是可惜了一副好皮囊。
在中国,观音差不多就是真善美的化身,还心怀悲悯,救苦救难……她的美是圣洁的、神圣不可冒犯的、容不得半点亵渎的。 这里说明,张生对莺莺的美是崇拜的。
怎当他(她,原文如此)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妙,妙啊!临去秋波那一转,写出了少女那种娇羞、含情脉脉的神韵,以致给后世带来极大的影响。
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已故知青诗人胡琳的《微笑》:
一抹泛红的
羞怯的微笑
浮动在她
玲珑的小嘴旁
就像露水里
沐浴的蓓蕾
小心地展开她
艳美的翅膀
对于未来的
生活的激浪
她极其自然地
充满了希望
就像在春天
盛开的桃花
全心全意的
歌讴着太阳
我不知道,将少女的娇羞表达得这么动人的,王实甫是不是第一人;但我知道,他一定是最有影响的一人。
想起了杨颖的广告:一个木沙发倾斜了,一个男孩滑到了杨颖身边,杨颖大眼睛一扑闪,低头说:有那么丝滑吗?
有那么点意思了,坏就坏在了那句台词。情窦初开的少女,娇羞无限、含情脉脉,此时无声胜有声。有那么丝滑吗?像一个情场老手在调戏情窦初开的少男——是不是狗尾续貂,焚琴煮鹤,大煞风景?
大家会不会觉得,王实甫描写崔莺莺的美,已经够意思了?错了,后面还有更精彩的。二月十五日,在相国夫人追祭亡夫的道场上。张生又瞧见了莺莺:
【雁儿落】我只道這玉天仙离了碧霄,原来是可意种来清醮。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
【得胜令】恰便似檀口点樱桃,粉鼻儿依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妖娆,满面兒撲堆着俏;苗条,一团兒真是娇。
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红楼梦》中贾宝玉用这句向林黛玉显摆才情,被林黛玉好一顿抢白,碰了一个硬钉子。)
【乔牌儿】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僗,觑着法聪头做金磬敲。
【甜水令】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稔色人儿,可意冤家,怕人知道,看时节泪眼偷瞧。
【折桂令】着小生迷留没乱,心痒难挠。哭声儿似莺转乔林,泪珠儿似泪滴花梢。大师也难学,把一个发慈悲的脸儿来朦着。击磬的头陀懊恼,添香的行者心焦。烛影风摇,香霭云飘;贪看莺莺,烛灭香消(有版本此处为闹了道场,好像更形象)。
这几段曲牌很传神。
做道场的场合应该庄严肃穆;和尚应该清心寡欲,禅定的能力也高于常人。但是,因为莺莺的出现,一切都乱套了:击金磬的和尚眼睛看莺莺去了,手里的木棒没有敲到金磬上,而是敲到了前面和尚的头上;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击磬的头陀懊恼,添香的行者心焦。烛影风摇,香霭云飘,贪看莺莺,烛灭香消。 用各色人等看见莺莺后的反常行为,更烘托出莺莺的美并不是张生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一种片面的看法,她是一种公认的美——而且可以美到使人的行为出现反常。敢问,世界文学史上,还有谁写出了这样经典的人物形象?
崔莺莺pk罗丝娜,对手已经弃权了(指博马舍弱化对罗丝娜的形象描写),崔莺莺完胜。
本来,在这里想探讨一下比较文学中有关西学东渐的问题,我想提出的概念西学东渐是弱国心态的表述、其实,历史上,我们的‘东学西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因篇幅关系,留待以后章节讨论。
本文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狮子与野牛:一头饥饿的狮子发现了一群正在吃草的野牛,狮子塌腰沉背,借助青草的掩护,悄悄地向野牛靠近。 狮子离野牛越来越近,野牛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仍悠然地啃食着青草。 狮子进入了捕捉范围,跃身而起,箭一般射向野牛群。野牛惊慌奔逃。狮子紧追着一头还未...
- 标签:
- 编辑:唐多利
- 相关文章
-
鬼故事有声书(有声书维华演播的民间鬼故事)
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女一号,罗丝娜是《塞维勒的理发师》中的女主角。《塞维勒的理发师》是博马舍的重要作品,1772年就定稿了,177…
-
鬼故事有声书(明月竹叶青鬼故事全集有声书)
一诗一文 每一天的原创诗歌和梦想,不要再和我 擦肩而过◎我攀星逐得凌霄志,也咽过苦涩词。将字里行间的斑驳都洗净,慢慢地,容纳下蝴…
- 恐怖鬼故事有声小说(恐怖鬼故事小说短篇)
- 恐怖鬼故事有声小说(中国灵异恐怖鬼故事有声小说在线收听)
- 有声小说民间鬼故事(有声小说民间鬼故事之黄皮子)
- 鬼故事有声小说推荐(能吓死人的鬼故事有声小说)
- 鬼故事有声小说mp3(鬼故事有声小说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