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的亲情故事——读《亲情的记录》有感
1904年2月4日,邓颖超同志出生在邕江北岸南宁镇台官邸,她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者,也是南宁的女儿
1904年2月4日,邓颖超同志出生在邕江北岸南宁镇台官邸,她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者,也是南宁的女儿。
《亲情的记录》收录了邓颖超写给周恩来侄子周保章的50封信,周保章深情回忆了与七伯周恩来、七妈邓颖超的难忘岁月,字里行间记录了邓颖超从学习、生活、健康、婚姻、家庭等方面对晚辈的关心和爱护。第一封信写于1957年2月21日,最后一封信写于1981年6月,时间跨越了20多年。
在这些书信当中,其中关于周保章在北京过年的回忆,《西花厅记事》让我印象深刻。1961年,周保章第一次在周恩来、邓颖超家中南海西花厅做客,并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大年三十,周恩来把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都请了来一起吃除夕饭。
一般家庭的除夕宴都是很丰盛的,七伯家的会是怎样呢?周保章在猜想着。奇怪的是,人都基本坐好了,可桌上并没有摆上美酒佳肴。周保章正纳闷,工作人员端上了热气腾腾的大包子和黄澄澄的小米稀饭,除夕宴就这样开始了。
邓颖超笑着说:“今天请大家来吃团圆饭,不摆酒、不设菜,总理请大家吃小米稀饭和包子。”“为什么今天请大家来吃小米稀饭和包子呢?是因为中国是靠小米加打出来的。小米对我们有很大贡献,所以我们在欢乐的时候不能忘了小米,不能忘了小米的时代。”
邓颖超接着说:“为什么吃包子呢?是因为中国党和毛主席领导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人民生活有了改变,所以我们今天能吃到肉包子。我们不能忘了中国党和毛主席的恩情!”邓颖超的话一落音,大厅里立刻响起了掌声。
大年初一吃午饭的时候,桌上的一个碟子里盛着窝窝头,周保章好奇,今天不是春节么?过年头一天吃粗粮,周保章也没多想,觉着自己是晚辈自然应该吃粗粮,一坐下就伸手拿窝窝头。
七妈邓颖超将周保章的手拨开,接着说:“保章,这是我和你七伯吃的,你是客,去盛大米饭吃!”国家总理也吃粗粮?后来几天的生活证实了,总理家的餐桌上常常出现粗粮。后来,周保章明白了,当时是国家困难时期,周恩来、邓颖超每月也按定量标准搭配着吃。
周恩来、邓颖超从1949年11月搬进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自他住进来以后,身边工作人员多次提出修缮,但他坚决不同意。1959年底,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时间较长,工作人员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
周恩来回来见了十分生气,按照他的要求,工作人员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类似这样的小故事,《亲情的记录》还有很多,展现了周恩来、邓颖超俭朴的生活作风和良好的家风教育。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子侄的教育问题上严字当头,不搞特殊。在日常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他们的教育思想引人深思。
“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俭与勤”。周恩来和邓颖超没有给后人留下一砖一瓦、一钱一物,却为后人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风教育,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人为之敬仰。(南宁市纪委监委)
- 标签:关于亲情的写的故事
- 编辑:孙利
- 相关文章
-
有关亲情的历史故事
纵然病魔可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仍有无数勇敢的逆行者迎难直上,期间发生了很多惹人泪下的小故事,来和华夏文化网一同回…
-
短故事及感悟
网上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曾经以为我们所处的生活和时代不会在史书上留下超过半页纸,现在却发现一页纸都写不够…
- 感恩母亲的故事大全
- 动物感恩母亲故事有关家庭的绘本故事
- 著名的亲情故事素材
- 10个亲情小故事
- 家人亲情作文300字